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96: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,因为你心中有煩惱、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3.09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3.29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80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


楞严经要义96

楞严经要义96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  讲义214面

乙三、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圓三德位

前面一科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观門」,是讲到本经修学的方法,有正行、助行的方法,這一段是說明,依止正助合行的方法,它所要经歷的种种過程,你要经歷什么樣的過程,把它詳細的開展出來。(分三:丙一、申請。丙二、赞許。丙三、正說)

丙一、申請

“申”是阿难尊者他自己申說,他听聞本经所得到的利益;“請”祈請佛陀來宣說整個修学的過程,叫「申請」。

述過謝益  

阿难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輩愚鈍,好為多聞,於諸漏心,未求出離,蒙佛慈誨,得正熏修,身心快然,獲大饒益。

阿难尊者申說自己听聞本经的受益。阿难尊者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告佛陀說:「我等愚痴暗鈍的众生,“众生”指所有的資糧位的菩薩,因為資糧位的菩薩在学习是偏重多聞的,他依止一念的信心來熏修佛法,也就是說,他內心当中还不能真实的生起如理的观照,他只有俱足聞慧,而思慧是很薄弱。所以对見思煩惱都不能有所断除,不能夠真实的出離三界的生死。但是他听完佛陀的慈悲教誨以后,能夠正熏修,直接了当的去熏修真如佛性。所以他身心世界感到非常的愉快安然,而成就广大的利益,因為他真正知道回家的道路。這一段是申述阿难尊者听经的受益。

申請諸位   

世尊!如是修證佛三摩提,未到涅槃,云何名為乾慧之地?四十四心,至何漸次,得修行目?詣何方所,名入地中?云何名為等觉菩薩?」作是語已,五体投地,大众一心,佇佛慈音,瞪瞢瞻仰。

正式請法:世尊!在整個修證《首楞严三昧》的過程中,從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,它的過程是怎么樣?這個地方提出問題。云何名為乾慧之地?什么叫四十四心?什么叫三漸次?什么叫做十地?什么叫等觉菩薩?這五個問題其实主要就是二個問題:一、你依止什么方法來修?「云何漸次,得修行目」,怎么樣依止它的漸次,才能夠成就正法眼藏,成就圓教的初住,叫做「修行目」。

真实能夠转的,我們讲转依,转煩惱依止菩提,转生死依止涅槃,真实能转的法門就是三漸次。我們前面讲到整個理观是正念真如,但是這只是約著理論上來說,你实際操作,它是有次第的。我們下面會讲到什么是正念真如。其实它是有三個漸次,第一個次第怎么樣,第二個次第怎么樣,第三個次第怎么樣,它有三种次第來修学,叫「三漸次」。也就是說,從凡夫到成佛,其实你就修這三個漸次,這是「能转」。你真正成就的是什么呢?成就位次,第一、乾慧地,观行位;第二、四十四心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跟四加行(蕅祖判作相似位);「詣何方所」到達什么樣的程度才叫做十地?最后才到達等觉菩薩。這都是依止三漸次的修学,所成就的一個修行的位次」說了以后,大众一心佇佛慈音,瞪瞢瞻仰;“佇”,期待;“瞪瞢”,眼睛直視。大众一心瞻仰佛陀,心中充滿对佛陀的期待,希望佛陀慈悲的開示。

這一段,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一個观念,說:阿难尊者听聞本经以后,他的相貌是「身心快然,獲大饒益。」阿难尊者他這個時候示現是一個初果,对整個煩惱沒有断,但是听了以后為什么會身心感到愉快,而得到很大的利益呢?主要的他明白一個道理。他明白什么道理呢?蕅益大師說:因為阿难尊者從本经学习,他知道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的道理。他知到了煩惱障、业障、報障,這种虛妄之法是本來不存在的,「法本不生,云何有滅」?這些法本來是沒有的,而我們內心当中所有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本來俱足的。所以他這時候对整個成佛生起堅定的信仰,所以他产生這么大的快乐。因為你所断的煩惱是虛妄的,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來俱足的。這時候他內心已经真实的「安住在不生滅心」,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穩快乐,不像之前的那么不安穩。

丙二、赞許

如來对阿难尊者赞歎跟允許。

爾時世尊赞阿难言:「善哉善哉!汝等乃能普為大众,及諸末世一切众生,修三摩提,求大乘者,從於凡夫,終大涅槃,懸示无上正修行路。汝今諦听,当為汝說。」阿难大众,合掌刳ㄎㄨ心,默然受教。

阿难尊者申請以后,佛陀就赞歎阿难尊者說:「善哉、善哉!這地方古德解释第一個“善哉”,佛陀赞歎阿难尊者,他自己已经了悟了內心当中的安住处,他知道回家的道路,所以佛陀赞歎阿难尊者。第二個“善哉”,是赞歎阿难尊者的大悲心為一切众生請法。你能普遍的為当時法會大众以及佛滅度以后末法的众生,為了修学大乘的《首楞严三昧》而求取大乘的功德,從最初的凡夫到最后的大涅槃,來預先指示正確修习无上菩提的道路。汝今应該諦实而听,我当為汝宣說。」這時阿难尊者跟大众,合掌刳心,默然受教。“刳心”消除心中的塵見。蕅益大師說:合掌刳心,是刳除九法界的塵見,而接受一佛乘的正因。你一定要息滅九法界那有所得的攀緣心,安住在本來一切法不生的「不生滅心」。「不生滅心」關鍵不在“滅”,諸位你要了解什么叫「不生滅心」,在那個“无生”,观一切法本自无生。

丙三、正說。佛陀正式的說明整個返妄归真的過程(分二:丁一、总明三德。丁二、別示迷悟)

丁一、总明三德。先攏总說明众生本俱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种功德(分二:戊一、明理絕名相。戊二、明因妄立真(約世俗諦))

戊一、明理絕名相 (約真諦)從真諦当中來說明真如理性,是離開一切的名字跟相狀。

佛言:「阿难当知,妙性圓明,離諸名相,本來无有世界众生。

“妙性”蕅益大師解释說,它所指的是我們真如佛性的法身德,我們那一念清淨微妙的心性叫作「妙性」,是周徧法界的,它是離一切相的,所以叫作「法身德」。“圓明”本來俱足圓滿光明的功德,指的是「般若德」。“離諸名相”本來沒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,這是「解脫德」。在我們一念清淨的心性当中,是本來沒有世界众生,沒有九法界的依報、正報可得

這地方是很重要。我們要断煩惱之前,我們要了生死之前。你要告訴你自己,本來沒有生死的。你本來有生死,你怎么了呢!你看西方的哲学它一直認為,人本來就是有煩惱的,所以西方的哲学,它沒有一個人讲断煩惱,它只讲說,你要克制煩惱,他認為煩惱是人的本性,所以他們為了自衛是可以殺人的,在西方的法律是允許的。在菩薩戒殺人是不能有任何理由,因為你違背佛性。你違背佛性还有理由嗎?殺人你就是在抗拒佛性,你沒有順從佛性。所以它后面會讲到,為什么會有十二類的众生呢?因為我們違背我們的佛性,就是這個道理,当然違背的方式不同。也就是說,整個九法界的众生就是我們一念妄动以后,而产生一种循业发現。你要依止本來沒有世界,本來沒有众生的角度,來断除众生世界的障碍,這就是我們讲的「称性起修」。這地方是約著真如理性的角度來观察一切法是本來无生,從无生当中來建立我們断惡修善度众生,我們讲「称性起修」,依止性德才有修德。

戊二、明因妄立真  (約世俗諦)

前面是約著性德,這地方讲修德。在修德当中因為有众生虛妄的想像,而安立諸佛真实的功德。因為有众生的虛妄,我們才安立諸佛的真实,沒有众生的虛妄,那就不安立諸佛的真实。

因妄有生,因生有滅,生滅名妄,滅妄名真,是称如來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號。

我們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,那么這二個法是怎么安立的呢?因妄有生,“妄”指的是我們众生最初的一念的妄动。本來无生死,那生死是怎么有的呢?最初的是一念妄动,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一种生死之法最初的生起。有生死之法的生起,当然就會有滅法的成立。所以在生滅当中就安立了整個众生的虛妄,包括众生的煩惱障、业障、報障,這种虛妄之法就在生滅当中建立起來。這時一切的菩薩依止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理观,開始滅除众生的虛妄,開始開显我們众生本俱的真实,慢慢慢慢的就成立了如來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。開始在正念真如的過程当中转煩惱而依止菩提,转生死而依止大般涅槃,「滅妄名真」。依止要对治虛妄之法,才安立了真实的菩提跟涅槃二种的转依的功德。我們從二方面來看,我們安住在性德理观的時候,是本來沒有煩惱、本來沒有业障、本來沒有報障,所以我們进入真如理是本來无一物的,你從假入空的時候本來无一物。但是從空出假,在对治的角度,我們的確有虛妄的煩惱、虛妄的业障、虛妄的報障,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

要怎么滅除它呢?滅除的方法很多,对治止观有对治止观的方法。譬如說,你喜欢貪,佛陀就用不淨來对治。但這樣的对治,本经不採取這樣的对治,本经在滅妄。蕅益大師說:滅除虛妄最好的方式,就是观察一切生滅之法本自无生,观它「你從什么地方來?」。《楞严经》它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,從六根門頭当中迴光返照,返見見自性,返聞聞自性,返知知見性,在見聞嗅嘗觉知当中去迴光返照,去找到你的本來面目。在《楞严经》的观念,你不要对煩惱产生抗拒,因為你对治不了它,你越抗拒它越产生反作用力。你注意看看,越对治煩惱的人,他煩惱越重。你就是不隨妄转,你就是「心常觉照,不隨妄转」,這句話讲得非常重要,你就是保持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,不要亂动,因為它不真实。当然你要不动,你要不取著,你智慧的理观要生起。

我讲实在話,我們临命終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断煩惱往生,除了大祖師以外。我們能夠往生就是心常觉照不隨妄转,我們有煩惱,但是我們跟煩惱保持距離你能夠不隨妄转而生起佛號,你就一定往生。你不是断煩惱,你怎么是煩惱的对手呢?你一断煩惱你就完了!因為你跟它抗拒,你就跟它产生一定拉扯的关系,那這時候它就耗損你的力量。《楞严经》的滅妄,是观一切法本自无生,這就是滅妄的方法。

丁二、別示迷悟

各別的解释迷、悟相貌。(分二:戊一、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。戊二、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转依號)

  戊一、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類生顛倒法。

先說明众生的迷真起妄,而生起十二類生的顛倒之法。第一段先說明,我們众生的病相,众生的病有哪些的病。第二、這病要怎么治,在治的過程当中有什么次第。(分二:己一、敘意总明。己二、約相別示)

己一、敘意总明

先敘述众生世界生起的因緣,作攏总說明。

阿难!汝今欲修真三摩地,直詣如來大涅槃者,先当識此众生世界二顛倒因。顛倒不生,斯則如來真三摩地。

這地方就說明,我們在修习真实的三摩地,想要趣入如來的大菩提、大涅槃,你首先要知道,在有漏众生的五蘊跟世界的依報,這二种的顛倒它生起的因緣。怎么會有众生,怎么會有顛倒呢?你要先把它的根源找出來,你才能夠把這二個東西消滅掉,才能夠使令這個顛倒不生,這樣才能夠真实的趣入真实的三昧。這段的意思就是說,每一個法生起都有因緣,譬如說你生病,生病一定有它的病根,你要把它的病根找到了,你才能夠從那個地方下手去对治。我們在修行也是這樣,正念真如這种理观是能断之法,而有情众生的世界顛倒跟众生的顛倒是所断之法。為什么會有众生呢?為什么會有世界,是怎么生起的?根源在哪裡、病因在哪裡?如果你不知道,你就很难对治,所以為什么安立這一科,是要了解众生的病因。

己二、約相別示

把众生相跟世界相,這二种相,它的顛倒相,詳細的說明。(分二:庚一、明众生顛倒。庚二、明世界顛倒)

庚一、明众生顛倒   五蘊的正報

  

阿难!云何名為众生顛倒?

什么是众生顛倒生起的主要因素呢?众生好端端的,怎么會有這么多众生的顛倒相出來呢?為什么他會做一隻狗,他會做一隻螞蟻,他會做一隻飛鳥?這些众生的顛倒相是怎么來的?

答释。

 順流成有 

阿难!由性明心,性明圓故,因明发性,性妄見生,從毕竟无,成究竟有。此有所有,非因所因,住所住相,了无根本,本此无住,建立世界及諸众生。

佛陀先說明,三界的众生是怎么有的:「由性明心」,“性”指的是众生本俱的觉性。本觉妙明之心它的体性是本來光明、本來圓滿的。但是這個地方出現問題,「因明发性」,這個“明”指的是一念不觉的這种无明的妄动,叫做“明”。无明妄动以后,就产生众生虛妄的体性,「性妄見生」,在众生虛妄的体性当中,就产生了众生顛倒的生起。所以從毕竟无当中,就成毕竟有。從毕竟无就是前面的本觉妙心当中,就产生了毕竟有。毕竟有指的是什么呢?是阿賴耶識中的三細的煩惱,我們众生一念的清淨的本性,因為真如的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緣,一念的妄动就转成了无明业相,能見相跟所見相,這時候就产生一种众生相生起,把清淨的本性转成一种阿賴耶識的业識,這裡就是從毕竟无而成毕竟有。

「此有所有」,第一個“有”是能有。能有的是什么呢?众生是什么力量使它有呢?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叫「能有」;“所有”是指阿賴耶識中的三細叫「所有」。「非因所因」,“非因”,无明其实它本來就不存在,所以它也不能說是整個三細的正因,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,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因;“所因”,三細也不是真实的存在,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因,它只是一個虛妄无明的假相,产生众生虛妄的三細,叫「非因所因」。「住所住相」,能住的指的是众生,所住的是无明,众生的心住在无明当中,能住所住其实是了无根本,沒有個真实的体性。所以「本此无住」,依止沒有能所住的這种毕竟空寂当中,而安立了九法界的众生的顛倒相跟世界的顛倒相。其实它這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這一句話:「本此无住」,而建立世界众生的顛倒。

我們讲一個实際上的譬喻:「本此无住,而建立众生」,怎么沒有,怎么就有呢?如你做夢,夢中物。你說在夢当中你看到一隻老虎,這個老虎到底有沒有?你不能說牠沒有,因為你真的看到老虎,你也真的感到害怕,但是你也不能說牠有,因為你醒過來就沒有了。夢中的老虎是怎么有的呢?就是「本此无住」而建立這個老虎。本來沒有,就是你一念的迷夢之心,迷夢之心一动,你就感受到老虎出現,有老虎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你看到牠还真的會感到害怕。但是這個老虎是怎么有的呢?是在无住当中而安立出來的,所以你不能夠說老虎有,你也不能說老虎沒有,你只能說是众生一念的妄动,而循业发現,是這個意思。「本此无住」,你這個道理懂了,本此无住,而建立了世界众生,你道理懂了,你才有辦法修行,你不要以為修行就只是拜佛、念佛這叫修行,那個对你返妄归真不一定有效果。你要把那心中那個結打開,你要知道問題在哪裡,众生根本的顛倒在哪裡。

前面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,這地方讲到产生了煩惱跟罪业。

邪復成非  

迷本圓明,是生虛妄,妄性无体,非有所依,將欲復真,欲真已非真真如性,非真求復,宛成非相。非生非住,非心非法,展转发生,生力发明,熏以成业。

迷本圓明,是生滅法,众生因為一念的无明妄动,而迷失本有的圓滿光明的心性,而引生了九法界的依正生滅之法。但是這生滅之法是沒有真实体性的,因為是本來沒有的。你看我們剛開始讲到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清淨、本來光明,所以這虛妄的東西本來沒有自体,所以它非有所依。這個九法界的依正二報,它所依止的是一個毕竟空的東西。你說,你的生死從什么地方來?你從什么地方來?你的五蘊身心從什么地方來?從空性而來,從本來无一物而來,就是「非有所依」,沒有一個真实的依止处。

沒有依止处的基礎之下有二种差別(以下讲出三乘的修行者):「將欲復真」,三乘的修学者,他們希望在虛妄法当中,以有所得的心來追求真实的功德,希望能夠滅除虛妄而追求真实的功德,叫「將欲復真」,但是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滅心。「欲真已非真真如性」,他這种向外攀緣想要追求真实的心,已经不是真实的相应於真如本性,因為真如本性它是離諸对待的,而你這三乘的修行者,他是一种对立的心,他要用真实來抗拒虛妄,所以他已经不是真实的順從真如本性,所以「非真求復,宛成非相」。“非真”就是他依止那一念想要去消滅虛妄,想要去追求真实的道心,很不幸的是,一個虛妄的生滅心,而這虛妄的生滅心本來就沒有实体,你怎么去追求真实的功德呢?你依止那個修行的心,它本身就是生滅虛妄的東西,生滅的因,怎么能追求不生滅的果呢?所以他已经構成心性当中另外一种過非。你站在一個有所得的心,不是站在真如的心來修学,就創造另外一個過非。(前面的宛成非相,到那個地方指的是三乘的修行者)

生死凡夫:「非生非住」,一切有為諸法是本來沒有生,当然也沒有所謂的住(相续)。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淨本性当中,「非心分法」,凡夫依止這种虛妄的分別心,去攀緣虛妄的种种六塵諸法,能所交互作用輾转的发生,就产生身口二业一种造作的力量,生力发明會产生造作的力量,慢慢慢慢就熏习成一种善惡的业力。三乘人創造戒定慧无漏的业力,凡夫在整個生滅因緣当中,去創造一個有漏的善惡业力,但是他們二個依止的都是虛妄的心,都沒有站在无住來修学。所以最后就产生了果報了。

招感成果  

同业相感,因有感业,相滅相生,由是故有众生顛倒。

由前面的共同业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報生長在一起,然后再依止這個“有”,三界种种的果報,再去造另外一個顛倒的业力。所以有虛妄的假相消滅,又有另外一個虛妄的假相生起,因為你业力創造果報,果報又去創造业力,所以這個果報消失了,又有另外的果報生起,就引生了众生的顛倒。我們众生的顛倒,蕅益大師說:「如空中华,夢中物。」空中本來是沒有华的,眼睛有毛病,所以空中出現了华;夢中本來沒有物,因為你心中有迷夢之心,所以产生了物。這句話諸位懂嗎?

我們問題要抓到根源,說我們今天看到一個我們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,我不知道諸位怎么对治?对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,它從什么地方來?因為你心中有煩惱,心中有业力,所以你才會看到它。佛法是這個意思,大乘佛法不是去改变外面的東西,你改变它你改变不了,因為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。你今天會有這個事情出現,你前生或者過去你一定有一念的妄动,你才有外在的众生世界的因緣出現。整個修行当中就是四個字:「莫向外求」。你一定心中有「仁者心动」,有动過,你才會有這個世界出來,你一直在动,它就一直出現。所以我們在修佛法,完全是循业发現,你所受用的每一個色声香味触法,跟別人一點关系都沒有、一點关系都沒有。

這本经讲得很清楚,所有的問題都是你一念妄动,慢慢动久了,产生了业力,然后就产生了众生世界出現。你经歷這個跟別人有什么关系呢?你想想看,都沒有什么关系!我們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緣,就是沒辦法解決問題,因為你沒有找到根源。〔禪宗〕的公案說:「弟子心不安!」什么東西让你不安呢?說:我心中有很多障碍。誰綁住了你呢?〔禪宗〕都是要你去迴光返照,從迴光返照当中去处理問題。你遇到一件事情,第一件事情:迴光返照,去找它問題的根源出來,如果你向外攀緣你就完了!一念方动烏雲遮,你就把事情弄得很複杂。《楞严经》它就是很好,它就告訴你一個处理的方向,你方向找对了,古德說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。

什么叫上路呢?你一天一天在进步。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都沒有进步,他要往台北,他往南部走…。你看有些人他拜佛,越拜煩惱越重,越來越高慢…。印光大師讲,你在事相修行,你根本都沒有上高速公路,修行是借事修心,假借事相來開显我們的真如本性,來息滅我們心中的顛倒。所以你看修行人上路以后,第一個他身心調柔、包容,他這個是順從真如。我們在对治煩惱当中,首先你要知道病因在哪裡,是在你內心当中一念的无明妄动,你要不动,外面的世界不會动,是這個意思。

庚二、明世界顛倒    世界的依報(分二:辛一、約因标名。辛二、約果释相)

辛一、約因标名

“因”指的是五蘊的十法;“名”指的是我們众生的假名跟依報的国土。因為你有五蘊,然后就會有众生的假名,就有依報国土出來,所以相对來說有正報才有依報。

       

阿难!云何名為世界顛倒?  

世界顛倒是怎么來的呢?

 

 世界名數  

是有所有,分段妄生,因此界立,非因所因,无住所住,遷流不住,因此世成。三世四方和合相涉,变化众生成十二類。

這一段,古德解释說:在解释之前应該也要把前面那一段再重新讲一次:「阿难!由性明心,性明圓故,因明发性,性妄見生,從毕竟无,成究竟有。」這一段也要再加上去。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无一物,一念的无明妄动以后,就产生了阿賴耶識,就有很多的惑业苦,就有所謂的众生的世界出現。所以「是有所有」,“是有”一切法是怎么有的呢?能有的是一念的无明。我們剛剛讲過你心不动,世界上不會有“有”存在的意思;“所有”我們的根身世界。「分段妄生」,因為无明妄动的产生,就有分段生死這种虛妄的生起。「因此界立」,“界”指的是一种空間相,前后左右四方的界限产生了,空間相产生了。「非因所因」,“因”指的是能見的見分,“所因”,所見的相分。「无住所住」,“无住”是能見的見分,它是有過去現在未來,念念的遷流而无住,所見的相分也是有過去現在未來,念念的遷流而无住,所以就構成了三世,時間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遷流跟世間相的生起。「三世四方和合相涉」,把三世的時間相跟四方的空間相,彼此互相的涉入,熏习变化就構成了三四一十二,構成十二類的众生产生。

這地方讲到依報国土的生起。為什么會有時間相、空間相?就是因為有見相二分的相互作用。所以我們知道依報国土是比較后面,是先有正報才有依報,所以我們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山河大地?答案是先有人,先有众生顛倒才有世界顛倒是先有人,先有众生,才有世界。因為有众生,你才有見相二分,見相二分相互作用,才产生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我讲一個〔禪宗〕的公案諸位体會一下……:在過去中国叢林有一個叫「圓觉寺」,圓觉寺的整個山門寫了四個大字:『第一义諦』。這四個大字寫得非常的殊胜,可以說是神來之筆。当初在寫這四個字的時候,是洪川禪師,他本身对毛筆有很高的造詣。他寫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侍者,這個侍者也是個大文人,对毛筆的造化也非常高的。洪川禪師每一次在寫的時候,因為他的侍者都在幫他磨墨,寫完以后他就馬上跟他評語,說你寫得不錯哦!那個地方寫得怎么樣…結果前后寫四十八次都沒有寫好。洪川禪師他是個禪師,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因為他心动,他知道他「仁者心动」,所以后來這個侍者去上廁所的時候,他趁侍者不在,趕快攝心一念不生,一揮筆就把這四個字寫好。侍者回來一看,哎呀!真是神來之筆。說:你怎么完成的呢?就是這樣,順從真如,一念不生才能夠完成。因為我們本性本來就俱足很大的功能,你只要順從它,让它表現出來就好,你不用去增加什么東西。念佛也是這樣,你為什么能把佛號念這么好呢?

我們要知道,你把佛號念好是正常的,你把佛號念不好是錯的。能念的心本來就不可思议,你只要順從它,让它本來的面目表現出來,你就可以发揮最大的力量,「一念不生全体現,一念方动烏雲遮。」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8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79: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,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

楞严经要义80: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,破除各种的障碍

楞严经要义81: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,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

楞严经要义82: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,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

楞严经要义83: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,教体有音声、文字、法塵三個

楞严经要义84: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,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

楞严经要义85: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,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

楞严经要义86: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,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

楞严经要义87: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,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

楞严经要义88: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,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

楞严经要义89:末法時代魔強法弱,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,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

楞严经要义90: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,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91: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,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

楞严经要义92: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,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

楞严经要义93: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,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,絕对是不可能的

楞严经要义94: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,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

楞严经要义95: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:站在真如的角度「不生疑悔,順從本愿」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